每日签到奶昔超市点数市场奶昔访达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02|回复: 14

[eSIM] eSIM鉴权漏洞风险深度研究报告(转载)

发表于 2025-10-21 16:04: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论坛,享受更多奶昔会员权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Stellars 于 2025-10-21 20:21 编辑

eSIM鉴权漏洞风险深度研究报告:技术原理、攻击案例与防护策略
一、背景与概述
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作为传统物理SIM卡的数字化替代品,通过软件形式内嵌于设备中,支持用户无需物理SIM卡即可激活运营商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随着物联网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和5G网络的广泛部署,eSIM技术已成为连接数十亿设备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2025年上半年以来,全球多家安全研究机构相继披露了一系列严重的eSIM鉴权漏洞,这些漏洞可能对用户隐私、通信安全乃至关键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eSIM鉴权漏洞的技术原理、攻击手段、实际案例及影响范围,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和建议。通过对最新安全事件的系统梳理,旨在为企业、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提供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防御策略,共同构建更安全的eSIM生态系统。
1.1 eSIM技术基础与安全架构
eSIM(嵌入式SIM)是一种直接焊接在设备主板上的数字SIM卡,通过写入eUICC(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芯片的软件形式实现传统SIM卡的功能。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具有远程配置、运营商切换和SIM管理等高级功能,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物联网终端与工业设备。
eSIM的安全架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组件:
1. eUICC芯片:作为eSIM的物理载体,负责存储用户身份信息、加密密钥和运营商配置文件。
2. SM-DP+Subscription Manager Data Preparation Plus:运营商的云端发卡平台,负责生成和管理eSIM配置文件。
3. LPALocal Profile Assistant:设备端的profile代理,负责管理eSIM功能并与SM-DP+进行安全通信。
4. GSMA远程SIM配置标准:定义了eSIM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eSIM配置文件的安全传输和安装。
eSIM的安全机制主要依赖于双向认证数据加密。设备在下载eSIM配置文件前,必须通过SM-DP+的身份验证,同时SM-DP+也需要验证设备的合法性。配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加密处理,并在安装到eUICC前进行完整性验证。
1.2 eSIM鉴权漏洞的发现与影响
20257月,波兰安全研究机构Security Explorations披露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eSIM鉴权漏洞,这些漏洞主要存在于Kigen公司生产的eUICC芯片中。根据该公司官网,截至202012月,已有超过20亿张物联网设备SIM卡由其平台启用,这意味着这些漏洞可能影响全球数十亿台设备。
这些漏洞的严重性在于,攻击者可以利用它们绕过eSIM的身份验证机制,获取用户身份证书,甚至完全控制设备的通信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漏洞不仅影响消费级设备,还威胁到物联网、工业控制、智能电网、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安全运行。
本报告将详细分析这些鉴权漏洞的技术细节、攻击方式、实际案例及其带来的各类风险,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eSIM鉴权漏洞的技术分析
2.1 Kigen eUICC漏洞的核心问题
Kigen eUICC漏洞是当前最受关注的eSIM安全漏洞,由Security Explorations公司于20257月首次公开披露。这些漏洞主要集中在负责管理eSIM配置文件的认证eUICC芯片上,其核心问题源于GSMA TS.48 Generic Test Profile规范(6.0及更早版本)的设计缺陷。
漏洞的技术本质在于GSMA TS.48规范中缺乏有效的验证机制,允许攻击者绕过正常的安全检查,安装恶意JavaCard应用程序(applet)。该规范原本用于eSIM产品的无线电合规性测试,但其中的设计缺陷被攻击者利用,成为了攻击的入口点。
Kigen公司已向Security Explorations支付了3万美元漏洞赏金,以感谢其披露这些关键安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漏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19年首次披露的Oracle Java Card虚拟机安全研究成果,当时Security Explorations曾发现多个可导致持久性后门部署的漏洞。
2.2 鉴权漏洞的技术原理与攻击路径
eSIM鉴权漏洞的技术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2.1 Java Card虚拟机漏洞
Kigen eUICC芯片的安全漏洞核心在于Oracle Java Card技术中缺乏字节码验证,导致"类型混淆"问题。这一漏洞存在了至少6年,直到2025年才被彻底修复。Java Card是一种专为资源受限设备设计的轻量级Java平台,广泛应用于智能卡和安全组件中。
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一缺陷,通过植入恶意JavaCard小程序,在eUICC芯片上执行未经授权的操作。这些恶意小程序能够绕过安全检查,直接访问eUICC的核心功能,包括提取加密私钥、下载运营商配置文件或静默安装恶意程序。
2.2.2 测试配置文件漏洞
国际通信组织GSMA用于测试的TS.48配置文件成为了黑客的跳板。攻击者利用其权限漏洞,在用户无感知时远程安装攻击程序。该漏洞存在超过十年,直至20257月才被修补。
更令人担忧的是,攻击无需物理接触——通过运营商点对点短信(SMS-PP),黑客就能隔空植入恶意程序。这意味着攻击者可以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程克隆用户的eSIM卡。
2.2.3 身份认证绕过
攻击者可以利用窃取的GSMA消费者证书及其对应的私钥,在移动运营商服务器上进行身份验证。通过这种方式,攻击者能够冒充合法设备,进而请求并下载加密的eSIM配置文件。
研究团队成功从被入侵的Kigen eUICC中提取ECC私钥,彻底击穿其加密体系。这一突破使得攻击者能够直接下载各运营商加密的eSIM配置文件,获取包含用户配置、认证密钥(OPc/AMF)等敏感数据。
2.2.4 配置文件篡改与植入
一旦攻击者获取了eSIM配置文件的访问权限,他们就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配置文件植入至任意设备中,同时绕过运营商审计机制。这使得攻击者能够创建eSIM配置文件的克隆,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相同的配置文件,绕过设备的唯一身份验证。
更严重的是,攻击者甚至可以篡改eSIM中的身份认证信息(如IMSIKI),伪装成合法用户接入网络,导致通信服务异常或产生额外费用。这种篡改可能导致运营商彻底失去控制权——无法远程更新、禁用、甚至监控该配置的状态或行为。
2.3 漏洞利用的技术条件与限制
虽然eSIM鉴权漏洞的影响范围广泛,但攻击者要成功利用这些漏洞仍需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
5. 获取测试配置文件访问权限:攻击者需要能够访问GSMA 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或内部信息。
6. 物理接触或远程攻击载体:在某些情况下,攻击者需要物理接触目标设备才能安装恶意JavaCard小程序;但在其他情况下,如利用SMS-PP通道,攻击者可以进行远程攻击。
7. 运营商系统访问权限:要冒充合法用户下载eSIM配置文件,攻击者可能需要获取运营商服务器的访问权限或破解其认证机制。
8. 特定厂商设备:目前已知的漏洞主要影响Kigen公司生产的eUICC芯片,其他厂商的eSIM产品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完全不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安全研究的深入,攻击者可能会发现更多不需要满足上述全部条件的攻击方法,因此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三、eSIM鉴权漏洞的主要风险分析
3.1 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风险
eSIM鉴权漏洞可能导致严重的数据泄露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用户身份信息泄露
攻击者可以访问和分析设备的eSIM配置文件,获取其中存储的敏感信息,如用户的身份证书、私钥、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KI(鉴权密钥)等。这些信息是用户身份的核心标识,一旦泄露,可能导致用户身份被盗用,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攻击者甚至可以通过植入恶意程序,拦截或操控设备的通信内容,如监听通话、窃取短信信息等。这意味着用户的通信隐私将完全暴露在攻击者面前,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
3.1.2 位置信息泄露
eSIM鉴权漏洞还可能导致用户位置信息的泄露。通过分析eSIM与不同基站的交互信息,攻击者可以精确追踪用户的移动轨迹,这对于个人隐私保护极为不利。
对于企业用户,尤其是使用物联网设备的企业,位置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商业机密泄露,如物流路线、供应链信息等。在某些行业,如零售业,这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1.3 通信内容监控
攻击者通过利用eSIM鉴权漏洞,可以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监控用户的所有通信内容,包括语音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这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通信隐私,还可能导致商业机密、个人敏感信息或金融交易信息的泄露。
Security Explorations公司创始人Adam Gowdiak近期披露,全球数十亿eSIM卡中使用的关键组件Java Card存在严重安全漏洞,攻击者不仅可在物理接触设备后提取关键凭据,甚至能够通过远程OTA方式在eSIM芯片中植入恶意代码,实现监听、SIM克隆、通信劫持等多种攻击手段。
3.2 身份盗用与欺诈风险
eSIM鉴权漏洞带来的身份盗用风险尤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运营商服务冒充
攻击者可利用窃取的GSMA消费者证书及其对应的私钥,在移动运营商服务器上进行身份验证,冒充合法设备,进而请求并下载加密的eSIM配置文件。这使得攻击者能够完全接管用户的移动服务,包括拨打电话、发送短信、使用数据流量等。
这种攻击方式与传统的SIM卡交换(SIM swapping)攻击类似,但由于eSIM的远程配置特性,攻击者可能无需物理接触用户设备即可完成攻击。2025年,随着eSIM技术的普及,SIM交换攻击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成为电信欺诈的主要形式之一。
3.2.2 金融账户盗用
一旦攻击者控制了用户的eSIM,他们就可以接收发送到该号码的短信验证码,进而访问用户的银行账户、支付应用和其他需要双因素认证的服务。这使得eSIM鉴权漏洞成为了金融欺诈的重要入口。
20255月,安全研究发现,通过获取受害者的移动账户凭证(通过网络钓鱼、暴力攻击或数据泄露),攻击者可以发起大量端口转移请求,将受害者的电话号码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设备上。这种攻击方式已经导致许多用户遭受严重的金融损失。
3.2.3 服务滥用与费用欺诈
攻击者控制用户的eSIM后,还可以利用用户的身份订阅付费服务、发送高额国际短信或拨打昂贵的电话,导致用户产生额外的费用。这种服务滥用不仅会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用户的信用记录受损。
更复杂的是,攻击者可能会利用被盗用的身份进行大规模的垃圾短信发送电话营销,进一步扩大危害范围,同时将责任转嫁到无辜的用户身上。
3.3 设备克隆与网络安全风险
eSIM鉴权漏洞还可能导致设备克隆和网络安全风险:
3.3.1 eSIM配置文件克隆
漏洞允许攻击者创建eSIM配置文件的克隆,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相同的配置文件,绕过设备的唯一身份验证。这种克隆可以是完全的,即两个设备同时使用同一号码,接收相同的通信内容;也可以是部分的,即攻击者仅复制部分功能。
20257月,在波兰华沙一间实验室里,安全专家利用Orange运营商eSIM漏洞进行了一次真实劫持实验。实验中,两部不同品牌的手机屏幕同时亮起——它们收到了来自同一号码的短信。这意味着攻击者可以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克隆用户的电话号码并接收所有通信内容
3.3.2 网络干扰与不稳定
大量eSIM克隆设备接入同一网络,可能导致网络资源竞争和干扰,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对于依赖稳定网络连接的关键应用,如医疗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等,这种干扰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此外,攻击者可能会利用克隆设备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进一步破坏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由于每个克隆设备都有合法的身份认证,传统的DDoS防御方法可能难以识别和阻止这类攻击。
3.3.3 网络资源滥用
攻击者控制的克隆设备可能会滥用网络资源,如下载大量数据、运行计算密集型任务等,导致网络拥塞和服务质量下降。这不仅影响普通用户的体验,还可能给运营商带来额外的运营成本。
在物联网环境中,大量被劫持的设备可能形成僵尸网络,被用于发起更复杂的网络攻击。这些设备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网络,使得追踪和防御变得更加困难。
3.4 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风险
eSIM鉴权漏洞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威胁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4.1 能源与电力系统安全
eSIM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中,许多国家的电表采用eSIM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攻击者利用鉴权漏洞篡改这些设备的eSIM配置,可能导致城市断电、电网异常波动或其他严重后果。
2025年初,某东欧国家电网曾出现异常波动,调查发现这与eSIM配置遭非法下载有关。这表明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eSIM攻击已经从理论变为现实,对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3.4.2 医疗健康系统安全
在医疗领域,eSIM技术被用于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如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等可穿戴医疗设备。攻击者如果能够篡改这些设备的eSIM配置,可能导致设备功能异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欧洲急救车系统通过eSIM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如果这些通信被拦截或篡改,可能导致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后果不堪设想。
3.4.3 交通运输系统安全
在智能交通领域,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中,eSIM是车辆与外界通信的关键组件。攻击者利用鉴权漏洞篡改汽车的eSIM配置,可能导致车辆失控、导航系统错误或通信中断,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中国新能源车普遍内置eSIM实现远程控制,一旦攻击者篡改配置,可能导致汽车失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凸显了eSIM安全对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性。
3.4.4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系统
eSIM鉴权漏洞还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应急响应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警方、消防和急救服务等依赖可靠的通信系统,如果这些系统的eSIM设备受到攻击,可能导致响应延迟或错误,进而影响公共安全。
在某些国家,eSIM技术还被用于电子身份证和边境控制等国家安全系统。这些系统的安全受到威胁,可能导致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3.5 经济与商业风险
eSIM鉴权漏洞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商业风险:
3.5.1 企业运营中断风险
许多企业依赖eSIM技术连接其物联网设备、远程办公设备和关键业务系统。eSIM鉴权漏洞可能导致这些设备被攻击或控制,进而导致企业运营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依赖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的行业,如制造业、物流、农业等,运营中断可能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5.2 品牌声誉与客户信任损失
企业如果未能保护其eSIM连接设备的安全,可能导致客户数据泄露或服务中断,进而损害企业的品牌声誉和客户信任。恢复品牌声誉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损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特别是在金融、医疗等高度依赖数据安全的行业,品牌声誉受损可能直接导致客户流失和业务机会减少,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3.5.3 合规成本与法律风险
随着数据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合规要求越来越严格。eSIM鉴权漏洞可能导致企业违反数据保护法规,面临高额罚款和法律诉讼风险。
欧盟即将推出的《网络弹性法案》与《无线电设备指令》等法规要求制造商能快速可靠地提供安全补丁。未能及时应对eSIM安全漏洞的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和财务处罚。
3.5.4 供应链安全风险
eSIM鉴权漏洞还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攻击者可以通过控制供应链中的eSIM连接设备,渗透到企业的内部网络,进而获取敏感业务信息或知识产权。
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供应链安全风险尤为突出。一个环节的安全漏洞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导致连锁反应,造成广泛的经济损失。
四、eSIM鉴权漏洞的实际案例分析
4.1 Kigen eUICC漏洞事件
Kigen eUICC漏洞是目前披露的最严重的eSIM安全事件之一。Security Explorations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Kigen eSIM技术中存在的漏洞可能影响超过二十亿张SIM卡。这些漏洞主要集中在负责管理eSIM配置文件的认证eUICC芯片上。
漏洞的核心问题在于GSMA 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6.0及更早版本)的设计缺陷,该规范主要用于eSIM产品的无线电合规性测试。其设计缺陷允许攻击者绕过验证机制,安装恶意JavaCard应用程序。
Kigen公司已经向Security Explorations支付了3万美元漏洞赏金,并发布了安全补丁来修复这些问题。根据Kigen的安全公告,该补丁可防止现场设备激活GSMA 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时发生未经授权的远程小程序加载,并包含进一步的安全强化措施。
此外,新版安全测试配置文件现已默认排除远程小程序管理(RAM)密钥,仅根据明确请求才予以提供。未来所有需要RAM密钥的测试配置文件发货时将仅采用随机化密钥。
4.2 Orange运营商eSIM劫持实验
20257月,在波兰华沙一间实验室里,安全专家进行了一次震惊全球的eSIM劫持实验。实验中,两部不同品牌的手机屏幕同时亮起——它们收到了来自同一号码的短信。这不是技术展示,而是安全专家利用Orange运营商eSIM漏洞进行的真实劫持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者可以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克隆用户的eSIM,实时同步接听电话、收取短信验证码。更令人担忧的是,攻击者甚至不需要触碰用户的手机,一条短信就能完成远程入侵。
"这相当于给全球黑客配了把万能钥匙。"曾发现该漏洞的安全研究员卡米勒·奇斯拉克直言。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手机,还有智能汽车、心脏起搏器、电网电表等超过20亿台设备的生命线。
这一实验清晰地展示了eSIM鉴权漏洞的实际威胁,以及攻击者如何利用这些漏洞进行实际攻击。
4.3 东欧国家电网异常事件
2025年初,某东欧国家电网出现异常波动,导致部分地区停电。经过详细调查,发现这一异常与eSIM配置遭非法下载有关。攻击者利用eSIM鉴权漏洞,非法获取了电网设备的eSIM配置文件,并对其进行了篡改,导致设备通信中断或异常,最终引发电网波动。
这一事件凸显了eSIM鉴权漏洞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实际威胁。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一旦受到攻击,可能导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该事件还表明,针对eSIM的攻击已经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国家层面的攻击者或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已经具备了实施此类攻击的能力和动机。
4.4 医疗设备安全事件
虽然目前公开披露的医疗设备eSIM安全事件较少,但安全专家警告,eSIM鉴权漏洞对医疗设备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欧洲急救车系统通过eSIM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如果这些通信被拦截或篡改,可能导致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对于可穿戴医疗设备和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等,eSIM鉴权漏洞可能导致设备被攻击或控制,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采用eSIM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这些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eSIM鉴权漏洞对医疗领域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4.5 大规模SIM交换欺诈案例
2025年,随着eSIM技术的普及,SIM交换欺诈攻击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欺诈者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社会工程、弱配置系统利用等,请求eSIM激活,将受害者的电话号码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设备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组织的犯罪网络已经开始针对电信或企业基础设施进行攻击,以实施大规模SIM交换,影响数千用户。这种攻击方式不仅效率高,而且难以追踪,给执法机构带来了巨大挑战。
通过获取受害者的移动账户凭证(通过网络钓鱼、暴力攻击或数据泄露),攻击者可以发起大量端口转移请求,将受害者的电话号码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设备上。一旦成功,攻击者就可以接收受害者的短信验证码,进而访问其银行账户、支付应用和其他需要双因素认证的服务。
这些案例表明,eSIM鉴权漏洞已经被实际用于犯罪活动,给用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
五、eSIM鉴权漏洞的防护策略与解决方案
5.1 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
针对eSIM鉴权漏洞,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术防护策略:
5.1.1 安全补丁与更新管理
及时安装安全补丁是防范eSIM鉴权漏洞的最有效措施之一。Kigen公司已经发布了针对其eUICC产品的安全补丁,可防止现场设备激活GSMA 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时发生未经授权的远程小程序加载。
GSMA近期将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升级至第7版并取代所有旧版本,从而强化eSIM安全标准。Kigen公司已经快速响应,使支持eSIMiSIMSIM的操作系统实现动态接收安全补丁。
建议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建立完善的补丁管理机制,确保所有eSIM设备能及时接收并安装安全补丁。过去需要行业数周乃至数月部署的补丁,如今即便对于资源受限的物联网设备,亦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下发。
5.1.2 增强认证与加密机制
为防范eSIM鉴权漏洞,应加强设备与运营商服务器之间的认证机制,采用更安全的加密算法和协议:
9. 双向认证:确保设备和运营商服务器在建立连接时相互认证,防止中间人攻击。
10. 强加密算法:使用AES-256SHA-256等强加密算法保护eSIM配置文件的传输和存储。
11. 证书管理优化:加强GSMA消费者证书的管理,确保私钥安全存储,防止被攻击者窃取。
12. 动态密钥管理:采用动态密钥生成和更新机制,确保即使某个密钥泄露,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中国联通与芯片商华大电子成立联合实验室,对eSIM进行端到端加密,从芯片源头堵截漏洞。这种端到端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防范eSIM鉴权漏洞带来的风险。
5.1.3 安全测试与漏洞扫描
定期进行安全测试和漏洞扫描,是发现和修复eSIM鉴权漏洞的重要手段:
13. 渗透测试:模拟攻击者的行为,对eSIM系统进行全面的渗透测试,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
14. 代码审计:对eSIM相关的软件和固件进行详细的代码审计,特别是JavaCard小程序的代码。
15. 漏洞扫描: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定期对eSIM系统进行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
16. 安全评估:聘请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对eSIM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提供专业的安全建议。
Kigen操作系统的每个新版本均需通过新增的安全检测节点,旨在协助运营商与设备所有者确保长期的安全韧性。这种持续的安全检测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修复新出现的安全漏洞。
5.1.4 硬件安全增强
在硬件层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eSIM的安全性:
17. 安全芯片设计:采用更安全的芯片设计,如硬件隔离、物理防篡改等技术,保护eUICC芯片的安全。
18. 硬件加速加密:利用硬件加速的加密引擎,提高加密和解密的效率和安全性。
19. 安全存储:使用专用的安全存储区域保存敏感数据,如私钥、证书等。
20. 硬件随机数生成器:采用高质量的硬件随机数生成器,确保密钥和其他敏感数据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SEALSQ Corp近期推出了获得GSMA认证的eUICC,集成了后量子密码安全技术,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提供保护。这种前瞻性的安全设计有助于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包括量子计算带来的风险。
5.2 管理层面的防护措施
除了技术措施,管理层面的防护也至关重要:
5.2.1 安全策略与流程制定
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流程,是防范eSIM鉴权漏洞的基础:
21. 安全策略文档:制定详细的eSIM安全策略文档,明确安全要求和操作流程。
22. 变更管理流程:建立严格的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对eSIM系统的任何变更都经过安全评估和批准。
23. 事件响应计划:制定详细的安全事件响应计划,确保在发现安全漏洞或攻击时能快速响应和处理。
24. 安全审计机制:建立定期的安全审计机制,确保安全策略和流程得到有效执行。
GSMASGP.07SGP.08文档提供了eUICC安全认证的具体要求和流程,企业可以参考这些标准制定自己的安全策略和流程。
5.2.2 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
人为因素是安全漏洞的重要来源,因此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至关重要:
25. 安全培训:对涉及eSIM系统管理和操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26. 社会工程防范:培训员工识别和防范社会工程攻击,这是eSIM欺诈的常见手段。
27. 安全意识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员工对eSIM安全风险的认识。
28. 权限管理: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操作eSIM系统。
eSIM安全领域,特别是涉及远程配置和管理的环节,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性。通过有效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显著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
5.2.3 供应链安全管理
eSIM系统的供应链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29. 供应商评估:对eSIM芯片、软件和服务的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其安全标准符合要求。
30. 供应链监控:建立供应链监控机制,确保从芯片生产到最终部署的整个过程都受到安全保护。
31. 来源验证:实施来源验证机制,确保使用的eSIM组件和软件是真实可靠的,没有被篡改或植入后门。
32. 供应链安全协议:与供应商签订明确的供应链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欧盟的《网络弹性法案》对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需要确保其供应链符合这些法规要求,以防范eSIM鉴权漏洞带来的风险。
5.3 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的应对措施
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在防范eSIM鉴权漏洞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5.3.1 运营商安全措施
运营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eSIM安全:
33. 双重身份核验: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全面升级eSIM开卡流程,强制身份证+人脸识别绑定,杜绝冒名注册。
34. 安全配置管理:加强对SM-DP+服务器的安全管理,确保eSIM配置文件的生成、存储和传输安全。
35. 异常行为检测:部署异常行为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可疑的eSIM激活和配置文件下载请求。
36. 用户通知机制:建立用户通知机制,在检测到异常活动时及时通知用户。
37. 远程配置限制:限制远程配置的权限和功能,减少攻击面。
针对危机,国内三大运营商火线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包括升级eSIM开卡流程、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端到端加密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eSIM系统的安全性,防范鉴权漏洞带来的风险。
5.3.2 设备制造商安全措施
设备制造商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其eSIM设备:
38. 安全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因素,采用安全的体系结构和组件。
39. 安全开发流程:建立安全的软件开发流程,确保eSIM相关软件的安全性。
40. 安全测试:进行全面的安全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
41. 安全更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更新机制,确保设备能及时接收安全补丁。
42. 安全日志:实现详细的安全日志记录,有助于检测和调查安全事件。
Kigen公司的动态补丁机制现已覆盖物联网与消费级eSIM领域,为互联世界构建持久的防御体系。这种机制允许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接收安全更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韧性。
5.4 用户层面的防护建议
对于普通用户,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护建议:
5.4.1 增强个人安全意识
用户应提高安全意识,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的eSIM安全:
43. 谨慎使用公共网络:避免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环境中进行eSIM激活或配置操作。
44. 警惕钓鱼攻击:对可疑的短信、邮件和链接保持警惕,避免泄露个人信息或登录凭证。
45. 保护设备安全:确保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及时更新,安装可靠的安全软件。
46. 使用强密码:为eSIM相关的账户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换。
47. 多因素认证:尽可能使用多因素认证,增加账户的安全性。
用户应意识到,eSIM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遭受攻击的风险。
5.4.2 合理使用eSIM功能
用户在使用eSIM功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48. 仅从官方渠道激活:只通过官方渠道和应用程序激活eSIM,避免使用第三方工具或链接。
49. 谨慎共享eSIM信息:不随意向他人透露eSIM的激活码、验证码等信息。
50. 定期检查eSIM状态:定期检查eSIM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51. 限制不必要的功能:关闭不使用的eSIM功能,减少攻击面。
52. 及时报告异常:发现异常活动时,及时向运营商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国内运营商已加强了eSIM开卡流程的安全性,强制身份证+人脸识别绑定,杜绝冒名注册。用户应积极配合这些安全措施,确保自己的eSIM使用安全。
5.4.3 企业用户的特殊防护措施
企业用户在使用eSIM时,面临的安全风险更为复杂,应采取以下特殊防护措施:
53. 设备管理策略:制定严格的eSIM设备管理策略,包括设备注册、使用、更新和报废等环节。
54. 网络隔离:将eSIM连接的设备与企业核心网络隔离,减少攻击面。
55. 数据分类与保护:对eSIM设备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6. 监控与日志:实施全面的监控和日志记录,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事件。
57.      员工培训:对使用eSIM设备的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企业用户应意识到,eSIM鉴权漏洞可能对其业务和数据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确保企业的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
六、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6.1 eSIM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eS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eSIM安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6.1.1 后量子密码技术
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加密算法面临被破解的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后量子密码技术正在兴起:
58. 后量子加密算法标准化NIST正在推进后量子加密算法的标准化工作,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确定首批标准化的后量子算法。
59. 后量子安全eSIMSEALSQ Corp推出了集成后量子密码安全技术的eUICC,为未来的安全威胁提供防护。
60. 混合加密方案:采用传统加密算法和后量子加密算法的混合方案,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后量子密码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提高eSIM系统的安全性,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包括量子计算带来的风险。
6.1.2 动态安全更新机制
为应对不断演变的安全威胁,动态安全更新机制将成为eSIM安全的重要发展方向:
61. 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从设备出厂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持续的安全更新和管理。
62. 智能补丁管理:根据设备的类型、使用环境和安全风险,智能地推送和应用安全补丁。
63. 远程安全配置:支持远程安全配置和管理,确保设备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安全状态。
Kigen公司的动态补丁机制允许eSIM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接收安全更新,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韧性。这种机制将成为未来eSIM安全的标准配置。
6.1.3 增强的身份认证与授权
未来的eSIM安全将更加注重身份认证和授权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64. 生物识别认证:结合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提供更强的身份认证。
65.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和设备的属性动态授予访问权限,提高安全性和灵活性。
66. 零信任架构:采用"零信任"安全架构,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验证,无论其来源如何。
67. 安全多方计算:利用安全多方计算技术,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决策。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提高eSIM系统的安全性,防范鉴权漏洞带来的风险,同时保持用户体验的便捷性。
6.2 eSIM应用场景的扩展与安全挑战
随着eSIM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扩展,新的安全挑战也随之出现:
6.2.1 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安全
eSIM在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
68. 设备规模与复杂性:物联网设备的大规模部署和复杂的网络环境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69. 资源受限设备:许多物联网设备资源有限,难以实施复杂的安全措施。
70. 实时性要求:工业互联网应用对实时性要求高,安全措施不能影响系统性能。
71. 供应链安全:物联网设备的供应链复杂,增加了引入安全漏洞的风险。
未来的eSIM安全技术需要针对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优化,提供轻量级、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6.2.2 车联网与自动驾驶安全
eSIM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独特的安全挑战:
72. 安全与隐私平衡:车联网需要处理大量的位置和驾驶数据,如何平衡安全和隐私是一个挑战。
73. 安全关键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是安全关键系统,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74. 通信安全: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通信需要高度安全的保护。
75. 软件更新与维护:大量车辆的软件更新和维护需要高效、安全的机制。
未来的eSIM安全技术需要针对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特点进行设计,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确保行车安全。
6.2.3 医疗健康领域安全
eSIM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特殊的安全挑战:
76. 患者隐私保护:医疗数据属于高度敏感数据,需要严格的隐私保护。
77. 设备安全与可靠性: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78. 远程医疗安全:远程医疗应用需要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
79. 合规要求:医疗领域受到严格的法规监管,需要满足各种合规要求。
未来的eSIM安全技术需要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特点进行优化,提供符合医疗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的安全解决方案。
6.3 法规与标准的发展趋势
随着eS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6.3.1 全球法规协调
全球范围内的eSIM安全法规正在逐步协调和统一:
80. 欧盟网络弹性法案:欧盟即将推出的《网络弹性法案》要求制造商能快速可靠地提供安全补丁,对eSIM设备的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
81. 无线电设备指令:欧盟的《无线电设备指令》对eSIM设备的安全和合规性提出了要求。
82. 美国安全标准:美国正在制定针对eSIM设备的安全标准和法规,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3. 全球数据保护法规:如GDPR等全球数据保护法规对eSIM设备处理个人数据的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
这些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将推动eSIM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eSIM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3.2 GSMA安全标准演进
GSMA作为eSIM技术的主要标准制定机构,正在不断完善其安全标准:
84. 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升级GSMATS.48通用测试配置文件升级至第7版,强化了eSIM安全标准。
85. eSA安全认证GSMAeSAeSIM安全保证)认证计划正在不断完善,为eSIM设备的安全提供第三方认证。
86. 远程SIM配置标准GSMA正在不断完善远程SIM配置的安全标准,确保eSIM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
87. 测试与评估方法GSMA正在发展更全面、更严格的测试和评估方法,确保eSIM设备的安全性。
GSMA安全标准的演进将为eSIM系统的安全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要求,推动eSIM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6.3.3 行业特定标准发展
不同行业也在制定适用于本行业的eSIM安全标准:
88. 医疗行业标准:医疗行业正在制定适用于医疗设备的eSIM安全标准,确保患者数据的安全和设备的可靠运行。
89. 汽车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正在制定适用于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eSIM安全标准,确保行车安全和数据隐私。
90. 能源行业标准:能源行业正在制定适用于智能电网和能源设施的eSIM安全标准,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
91. 金融行业标准:金融行业正在制定适用于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的eSIM安全标准,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
这些行业特定标准的发展将为各行业的eSIM应用提供针对性的安全指导,确保eSIM技术在各行业的安全应用。
七、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通过对eSIM鉴权漏洞的深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92. eSIM鉴权漏洞的严重性:当前披露的eSIM鉴权漏洞,特别是Kigen eUICC漏洞,可能影响超过二十亿台设备,对用户隐私、通信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93. 技术漏洞的多样性eSIM鉴权漏洞涉及Java Card虚拟机漏洞、测试配置文件漏洞、身份认证绕过、配置文件篡改等多种技术问题,攻击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这些漏洞。
94. 风险的广泛性eSIM鉴权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身份盗用、设备克隆、通信监控、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威胁等多种风险,影响范围广泛。
95. 攻击手段的演进:攻击者的手段不断演进,从传统的物理接触攻击发展到远程攻击,利用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攻击。
96. 防护措施的必要性:针对eSIM鉴权漏洞,需要从技术、管理、运营等多个层面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97. 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随着eS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新的安全挑战和风险将不断出现,需要持续关注和应对。
eSIM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只有充分认识这些挑战,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eSIM技术的安全应用和发展。
7.2 安全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安全建议:
7.2.1 对设备制造商的建议
设备制造商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eSIM设备的安全性:
98. 安全设计优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采用安全的体系结构和组件。
99. 及时应用安全补丁:建立完善的安全补丁管理机制,确保设备能及时接收和应用安全补丁。
100. 安全开发流程:实施安全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安全编码规范、代码审查、安全测试等环节。
101. 透明度与合作:与安全研究机构和行业伙伴保持开放合作,及时披露和修复安全漏洞。
102. 安全认证:积极参与GSMA eSA等安全认证计划,确保产品符合行业安全标准。
设备制造商是防范eSIM鉴权漏洞的第一道防线,其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整个eSIM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7.2.2 对运营商的建议
运营商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eSIM服务的安全性:
103. 加强用户认证:实施双重身份核验等强认证机制,杜绝冒名注册。
104. 监控与检测:部署全面的监控和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事件。
105. 安全配置管理:加强对SM-DP+等核心系统的安全管理,确保eSIM配置文件的安全生成和传输。
106. 安全更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更新机制,确保用户设备能及时接收安全补丁。
107. 用户教育: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运营商是连接用户和设备的桥梁,其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安全和体验。
7.2.3 对企业用户的建议
企业用户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其eSIM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108. 设备管理:建立严格的eSIM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注册、使用、更新和报废等环节。
109. 网络安全:将eSIM连接的设备与企业核心网络隔离,实施网络分段和访问控制。
110. 数据保护:对eSIM设备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分类和保护,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
111. 监控与响应:实施全面的监控和日志记录,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响应机制。
112. 员工培训:对使用eSIM设备的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企业用户的eSIM设备往往连接关键业务系统和数据,其安全性对企业的业务连续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7.2.4 对个人用户的建议
个人用户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的eSIM设备和数据安全:
113. 提高安全意识:保持警惕,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
114. 使用强认证:启用双重认证等强认证机制,提高账户安全性。
115. 定期更新:及时安装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更新,包括eSIM相关的安全补丁。
116. 谨慎使用公共网络:避免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环境中进行eSIM激活和配置操作。
117. 监控账户活动:定期检查账户活动,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
个人用户是eSIM生态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对自身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7.3 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当前的研究和发现,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
118. 新型eSIM安全技术研究:探索新型的eSIM安全技术,如后量子密码、安全多方计算等,为未来的安全威胁提供防护。
119. eSIM安全评估方法研究:发展更全面、更有效的eSIM安全评估方法,提高安全测试的覆盖率和准确性。
120. eSIM安全事件分析:建立eSIM安全事件的收集、分析和共享机制,提高对安全威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121. eSIM安全标准研究:参与和推动eSIM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促进全球安全标准的协调和统一。
122. 行业特定eSIM安全研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行业特定的eSIM安全研究,提供针对性的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eS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的安全挑战和机遇将不断涌现。持续的研究和创新将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也是推动eSIM技术安全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eSIM鉴权漏洞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安全问题,需要设备制造商、运营商、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共同关注和应对。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安全意识提升,我们可以有效降低eSIM鉴权漏洞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eSIM技术的潜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保障。
爱生活,爱奶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1 16:30:42 | 查看全部
爱生活,爱奶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1 16:35:10 | 查看全部
牛了个大B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1 16:59:48 | 查看全部
一大堆文字,内容非常不集中,看着挺累的

主要说的是  用于测试的TS.48配置文件缺乏验证机制,产生了applet执行漏洞。然后黑客可以利用执行漏洞来攻击 Kigen 这个厂家的 eUICC芯片。

而正式 Profile 或者是新版本的测试TS.48配置文件是具备完整验证机制的。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的新手机不要随意安装那些老版本的测试用的 esim 配置即可避免被这个漏洞影响。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1 17:03:49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这样看来实体卡比eSIM更危险啊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1 18:50:05 | 查看全部
好危险,还是实体卡吧
爱生活,爱奶昔~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19:23:34 |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Stellars 于 2025-10-21 19:27 编辑
dou 发表于 2025-10-21 16:59
一大堆文字,内容非常不集中,看着挺累的

主要说的是  用于测试的TS.48配置文件缺乏验证机制,产生了apple ...


已知的影响范围有Kigen ECu10.13, 新版Kigen ECu以及苹果的G+D方案均不受此漏洞影响
爱生活,爱奶昔~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19:24:46 |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Stellars 于 2025-10-21 19:26 编辑

此鉴权漏洞由Security Explorations发现, 原始链接为: https://security-explorations.com/esim-security.html(已失效, 可用Wayback Machine查看)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2 09:20:17 | 查看全部
dou 发表于 2025-10-21 16:59
一大堆文字,内容非常不集中,看着挺累的

主要说的是  用于测试的TS.48配置文件缺乏验证机制,产生了apple ...

这个看着像ai生成的,不知道是grok还是Gemini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2 09:22:29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文字好多,没有看完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2 16:40:12 | 查看全部
参观一下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2 16:48:16 | 查看全部
dou 发表于 2025-10-21 16:59
一大堆文字,内容非常不集中,看着挺累的

主要说的是  用于测试的TS.48配置文件缺乏验证机制,产生了apple ...

原文这么长,谢谢你这个省流了。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0-23 01:14:26 | 查看全部
这文字Ai风味太重了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1-4 01:28:01 | 查看全部
不是写得长就有用了,说了这么多,核心代码都没有。
爱生活,爱奶昔~
发表于 2025-11-4 22:22:11 | 查看全部
刺激
爱生活,爱奶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25 Nyarime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手机版小黑屋RSS
返回顶部 关灯 在本版发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