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安卓架构中,应用开发者使用的 Java 代码,与最终驱动硬件的底层 C/C++ 代码之间,隔着一个名为 ART 的虚拟机。
这就像一个「多层翻译」系统:Java 代码的指令需要先被虚拟机「翻译」一次,才能传递给底层代码去执行。
这个过程效率低下,而且信息在层层转手中容易失真,因为 Java 语言本身是「通用型」的,它不像 C 语言那样对 CPU 有着「专属」和深刻的理解。
测试数据显示,这种架构导致的算力浪费可能超过 30%。
这道「墙」的存在,使得上层应用的优化意图很难精准传达到硬件层面,导致了「算力空转但卡顿依旧」的尴尬局面。